学院评估

学院评估

【审核评估巡礼】土木工程学院:强基固本,智启未来

2023年09月26日 08:35 土木工程学院 点击:[]

南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是我校规模较大、办学实力最强的学院之一,有60余年办学历史。土木工程学科是国家中西部基础能力建设的主干学科和湖南省重点学科。学院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及行业发展的需要,立足湖南、辐射全国,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坚持以三全育人为抓手,五育并举,以新工科建设和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为契机,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工作作风,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科学素养,为区域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智力支持和科技服务。土木工程学院将继续以培育优秀人才为根本,以创双一流为目标,确保专业和学科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一、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1、保护母亲河——获全国保护母亲河生态监护站

为树立青年责任,1997年以来,学院坚持以“保护母亲河”品牌建设和志愿者精神宣扬为核心主题,为土木学子打造志愿公益服务平台。开展“35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倡导时代新风,创文创卫、关爱儿童;积极参与“团聚力量 绿动蒸湘”植树活动;组织参加“守护水源地”衡阳河小青世界水日活动,在实践中树立远大理想,在服务中培养社会责任。

学院连续26年开展保护母亲河志愿服务活动,获全国保护母亲河先进集体、获全国十佳生态环保社团、获全国保护母亲河生态监护站,受共青团中央和团省委嘉奖。学院立足衡阳,辐射湖南,持续传承生态文明理念,在广大青年学子与社会服务之间架设一座积极主动参与生态环境建设的桥梁,把志愿服务作为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重要载体,使广大青年在改善环境、服务社会的实践中受锻炼、长才干、做贡献。青年志愿者服务队曾获全国十佳生态环保社团、湖南省高校优秀大学生社团、湖南省百优学生社团、南华大学首届最美大学生” “十佳优秀志愿者分队”“十佳学生社团等荣誉称号;保护母亲河行动曾获湖南省普通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多次获中华环保基金会青少年环保公益小额资助项目,曾获湖南省美丽湖南行项目立项资助湖南省优秀志愿项目服务大赛前百强,南华大学十佳志愿服务项目等。青年志愿者服务队保护母亲河行动所开展的活动多次被光明日报、湖南日报、中国青年网、中国教育在线、红网、湖南教育网、衡阳电视台、衡阳日报等媒体报道,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2彩虹桥民族团结工作室,促进民族大团结

学院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推进思政实践资源体系建设,立足少数民族学生众多的现实及民族学生特点和需求,创建了彩虹桥民族团结工作室,有效整合资源,用心搭好以连心桥”“爱心桥”“悦心桥三个方面的活动体系为主要内容的民族团结教育模式。

 

 

厚历史积淀搭基础平台

1、历史积淀筑基础

土木工程学院是在原衡阳矿冶工程学院水冶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南华大学办学历史较长、师资力量雄厚、规模较大和办学实力较强的学院之一。本学院开始办学就招收本科生,是较早获批招收硕士研究生的学之一。

2、平台建设夯基础

学院建有国家级科研平台2个和省级科研平台9个。

同时,学院还建有建筑与土木工程湖南省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工艺风力与湿能技术湖南省产学研示范基地、城建环境与节能湖南省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土木工程基础实验湖南省示范实验中心等8个省级教学平台。建有湖南省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等固定的校外实践基地50余个,设有岩土与结构研究所,核环境与节能研究所、空调与热能利用研究所、工程项目管理研究所、防灾减灾研究所、工程建设监理中心、工程技术检测中心、设计研究院、水质净化研究中心等科研与服务机构。

学院主要建有土木工程实验室、建环实验室、市政环境实验室。土木工程实验室包含本学院的土木工程材料、土力学、测量、结构等实验室、专业机房及其他学院的基础课实验室,总面积逾7500平方米,本实验室现有仪器设备725余台件,价值1644.65万元,生均设备值约2.0万元,实验设备、仪器完好率大于95%;建环实验室总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设有热工基础、流体力学、通风除尘、暖通空调、环境风洞、建筑节能、气力输送和建筑电气、虚拟仿真实验室等八个实验室,实验室有价值10万元以上的大型实验仪器20多台套;市政环境实验室总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主要为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教学和科研服务,设有水质净化研究中心和水处理技术实验室、微生物实验室、水泵与水泵站实验室、水力学实验室、水分析化学实验室、精密分析仪器室等,现有仪器设备672台套,原值1000余万元。

 

3、师资队伍育英才

现有专任教师109人,其中中科院院士、工程院院士各1人(兼),行业资深专家教授2人(兼),国家杰青1人(兼),湖南省科技领军人才1人,湖南省高校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2人,湖南省教学名师3人,湖南省121人才工程人选5人,享受国家政府津贴专家7人,博士生导师10人,硕士生导师70人。教授(研究员)22人,副教授(高级工程师)40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75人、另有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的教师17人。国家注册结构、岩土、公用设备、环境评价、一级建造师38人。建有部省级科技创新团队2个,省级教学团队2个,校级创新团队3个。

4、科研成果奠定反哺教学基础

近年来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各1项,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部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50余项,纵向经费5000余万元。承担横向课题40余项,合同经费逾3亿元,开发的集中工艺风力与除尘等技术应用于国内30余家大型卷烟厂,创造经济效益6000余万元;承担工程咨询、设计等工程项目300余项。发表论文600余篇(SCI/EI收录18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20余部,授权专利50余项。获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10余篇。

三、坚持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做好“双一流”建设

1人才培养中心地位不动摇

人才培养作为南华大学工作的中心,土木工程学院突出人才培养工作核心地位,一直坚持落实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着力突出本科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地位,切实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高质量的人才培养作为学校事业发展的根本任务和首要职责。

第一,强化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理念,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衡量办学水平的最主要标准。学院统一思想,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教学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牢固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教育理念,一切工作服从于人才培养的需要,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确保本科教育教学的基础作用和主体地位毫不动摇。

第二,健全综合育人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院调动各方面一切有利因素,不断完善全员、全方位育人的综合工作体系。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四大功能紧密结合,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使四项功能有机互动、相互支撑。平衡推进学院各项工作协调发展,以高层次的学院文化、高水平的学生服务、高效率的行政管理共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进而作用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第三,将高水平、规范化的教学管理贯穿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全过程。学院重视本科教学的全过程管理,提高教学规章制度科学化水平,注重教学运行监控和教师教学评价体系。着力做好学科和专业结构体系的科学规划,抓好课程建设、教材建设,保障教学设施的合理配置使用。突出教学业绩评价,鼓励专任教师积极从事本科教学工作,严格执行教授面向本科生开课制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专业建设争一流

专业建设成效突出,目前学院设有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湖南省重点专业和特色专业)、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教育部第一类特色专业,湖南省重点专业)、土木工程(湖南省一流专业建设点,含建筑工程、岩土工程、工程造价等方向)、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湖南省一流专业建设点)、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校一流专业建设点)5个专业,每年招收本科生700余名2023年学院在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和土木工程专业(造价方向)的基础上,升级改造老专业,申报“智能建造与智慧交通”新工科专业,将土木工程学院打造成“省级以上一流专业+新工科专业”的优势专业群学院。

在专业认证(评估)方面,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和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通过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专业评估(认证)复评,土木工程专业通过教育部的工程教育认证。各专业响应学校号召“能认证、尽认证”,参与认证的情况如下: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为国家教育部第一类特色专业和湖南省重点专业,2014年通过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专业评估,2019年获评为国家一流专业建设专业;2022年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开展工程教育认证中期督查;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为湖南省重点专业和特色专业,2017年通过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专业评估,2019年获评为国家一流专业建设专业;2022年顺利通过第二轮专业评估;土木工程,包含建筑工程、岩土工程和工程造价三个专业方向,2019年获评为湖南省一流专业建设专业,2021年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为南华大学一流专业建设专业,2022年完成了工程教育认证申请。建筑电气与智能化2020年获评为湖南省一流专业建设专业,2022年完成了工程教育认证申请。

 

4、课程建设造一流

近年来学院积极开展课程建设工作。目前,学院拥有国家一流本科课程《空调水系统水力平衡调节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系统》、湖南省一流本科课程《工程热力学》《暖通空调》《水质工程学》《高等水处理工程》《水力学B》《建筑供配电与照明技术》《传热学》,校级精品课程《建筑给水排水与消防工程》,校级精品建设课程《水力学与水泵》,校级优秀课程《给水排水管道系统工程》《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水力学及桥涵水文》等。同时,学院所有课程均编制了多媒体电子教案,并建设完成了多门课程的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了多门课程的校级精品建设课程网站,提供网络课件、电子教案、直播课堂录像下载、在线讨论、提交作业、信息查询等服务,促进师生的课外交流和互动,巩固教学效果。

 

优质丰富的课程资源,为学生夯实理论基础,提升创新实践能力提供了知识条件。同时,学院注重课堂教学的成效,鼓励思政、科研、创新及实践经验进课堂,支持老师们参加各类教学比赛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仅2022年土木工程学院获省级教学比赛一等奖2项;2023年已获省级教学比赛三等奖1项,还有1名老师正在准备代表学校参加2023年湖南省课程思政比赛的决赛。2022年获湖南省“教学能手”称号、校“教学新星”和“教学名师”称号各1人。

5、教育教学改革成效与教材建设

学院基于新工科建设、一流专业建设以及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学院组织教师(团队)开展了一系列本科生人才培养改革,近3年,获批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2项、省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2项、省级教研教改一般项目10余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7项。教研成果获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2项、校级特等奖2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

近年来,土木工程学院主编参编的教材共15部,具体如下:

教材名称

主编人

出版社名称

出版时间

教材类别

土木工程地质

陈文昭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

全国本科院校土木建筑类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规划教材

建筑设备

刘源全

北京大学出版社



土木工程材料

柯国军

北京大学出版社



建筑安装工程造价与施工组织管理

李惠敏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7


边(滑)坡工程

陈文昭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2020

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

测量实验实习教程

魏仲初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7


道路交叉设计

杨建明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3


建筑环境与能源测试技术

陈刚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9


水质工程学(上)

谢水波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23

国家规划教材

桥梁抗震与减隔震

肖潇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4

21世纪高等教育土木工程系列规划教材

土木工程实验与检测技术

张志恒

中南大学出版社

2016


铀矿山生态环境修复

谢水波

科学出版社

2021

国家重点图书

建筑给排水与消防工程

伍培,李仕友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7

十三五土建类规划教材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技术

赵由才

同济大学出版年

2015


含铀废水微生物处理的作用机理与群落结构特征

曾涛涛

科学出版社

2021


 

6、国际视野促一流

土木工程学院采取措施促进教师职业发展,采用引进来、送出去、传帮带的办法,有计划地安排青年教师到国内外攻读博士学位、进修(培训)、学术交流及工程实践(训练),近年来土木工程学院青年教师陈国杰、宋百姓、龙慧赴国外进修。同时,我院注重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邀请清华大学聂建国院士、张晓健、教授朱宏亮教授、同济大学张旭教授、中国科学院孔文俊研究员、Indoor and built environment主编CHUCK YU教授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李文贵博士等国内外著名专家来学院进行了10余场学术报告;近60人次到国内外参加多种学术会议。20237月在学校的支持下,土木工程学院派9名优秀本科生到澳门大学参观学习。

四、面向未来需要,培养实践创新型人才

1加强新工科建设,申报“智能建造与智慧交通”新专业

随着“一带一路”和“交通强国”等国家战略的实施,我国的交通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黄金期,其在国际互联互通、区域协同发展、城市运行发展、能源资源开发等重要领域发挥着战略支撑性作用。同时,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也催生了各行各业的变革与创新,让新一轮的科技和产业变革得以加速进行。在这一大背景下,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与基础设施建设和智慧交通运营进行深度融合,使城市基础设施和交通运营进入了“智能化建造、智慧化服务”的新时代。通过对智能建造和智慧交通的人才需求进行深入调研,本专业毕业生既能够满足传统城市地下和交通基础设施的勘察、设计、施工、运维、管理、投资等行业要求,也能满足新兴产业的需求,如新型智能材料、高端工程装备的智能制造、工程大数据科学以及智慧交通,因此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仅学院紧密合作的单位包括中交集团、中建集团、中国铁建、中咨管理、湖南高速集团、湖南路桥等,每年这些单位的人才需求量超过千人。随着国家基础设施的加速发展,相关领域的人才需求呈明显增长态势,据保守估计,基础设施智能建造和运维领域的新型从业人员需求年增长率超过20%

学院在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和土木工程专业(造价方向)的基础上,升级改造老专业,申报“智能建造与智慧交通”新工科专业。土木工程学院“智能建造与智慧交通”专业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行业转型升级需求,以交通土建为基础,是深度融合数字化、信息化与智能化,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发展而成的新工科专业。专业紧紧围绕新型基础设施这个主体,分为智能建造和智慧交通两个专业方向,其中智能建造方向侧重于建筑结构的智能规划与设计、智能施工与信息化管理;智慧交通方向则强调道路、桥梁基础设施的智能设计、智能施工及智慧运维。专业涵盖了新型基础设施的智能规划与设计、智能装备与施工、智慧运维与管理,以学科交叉、知识 融合、能力提升为提点,以智能化建造、智慧化服务为核心,致力于培养政治素质高、社会责任感强、专业基础扎实、实践和创新能力突出,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级专门人才。

2、依托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土木工程学院依靠学校本科创新教育平台,积极创造条件、支持、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大学生学科竞赛活动。随着我校大学生创新训练基地和创新创业学院的各项创新教育活动的逐步展开,各类学科竞赛已初具规模,且多项竞赛活动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近三年来,我院学生所进行的各项学科竞赛活动有: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全国大学生测绘技能竞赛、全国大学生测绘学科创新创业智能大赛﹣测绘技能竞赛、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全国大学生混凝土材料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大赛等多个国家级、省级、校级项目,共获得各类奖项150项。获大学生创新创业国家级、省级项目50余项。

3、与中核集团协同特色人才培养

学院与中核集团深度开展校企合作与产学研用工作,人才培养具有鲜明的核特色:深厚的核工业历史底蕴——连续招生39年,是核工业系统开办的第一家国内知名、特色鲜明的土木工程学科本科专业鲜明的核工业人才培养特色——坚持重德行、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中国核工业集团人才培养基地显著的核工业人才培养成效——学科为核行业相关领域培养了约10%的管理人才和技术骨干,被授予核工业培养和输送人才突出贡献奖

 

上一条:【审核评估巡礼】药学院:负药学之重,耀生命之光
下一条:【审核评估巡礼】计算机学院:计算赋能 科技强院 培养卓越人才

关闭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    教育部教育质量评估中心    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    湖南省教育厅    南华大学    
版权所有:南华大学本科教育教学评建网    地址:南华大学红湘校区北校行政办公楼3楼    电话:0734-8281742    邮编:42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