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展示

思政引领、融合联动——矿物资源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2023年10月27日 12:03  点击:[]

成果名称

思政引领、融合联动——矿物资源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成果主要完成人

李广悦、丁德馨、王富林、曾晟、薛希龙、杨月平、王永东、喻清、朱忠华

成果简介

南华大学矿物资源工程专业面向铀矿资源开发人才需求,聚焦行业与教育发展前沿,紧密围绕矿物资源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主线,重点突出“大思政”的价值塑造作用,充分发挥“大先生、大课程、大平台”的关键支撑作用,基于“三融—四联—三同”的融合—联动理念,建立了“思政—师资—课程—平台”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新模式,致力培养“有情怀、厚基础、善创新、重实践”的铀矿资源开发一流人才。

构建“课程同向、三个带动”的思政育人模式,形成“大思政”的新格局。坚持将价值塑造作为人才培养的第一要务,发挥行业文化在人才培养中的育人作用,坚持以核工业精神和铀矿冶精神铸魂育人。基于“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三个融合,“学生、教师、校友、行业代表”四方联动,“入学、培养、毕业”三段同抓,构建了“课程同向、三个带动”的思政育人模式。

构建“示范引领、三个并重”的师资建设模式,达到“大先生”的新要求。坚持“五育并举、教师先行”的理念,将教师的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基础,基于“教学与科研、创新与实践、育人与育己”三个融合,“培育、引进、激励、考核”四个联动,“教育情怀、教学能力、个人修养”三维同育,构建了“示范引领、三个并重”的师资建设模式。

构建“聚力同建、三个凸显”的课程改革模式,实现“大课程”的新目标。高度重视课程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主渠道作用,基于“课程体系与人才需求、课程内容与行业前沿、教学理念与教育发展”三个融合,“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评价”四维联动,“国家、省级、校级”三级金课同建,构建了“聚力同建、三个凸显”的课程改革模式。

构建“跨界融合、三个抓实”的资源保障模式,发挥“大平台”的新动能。高度重视平台资源在人才培养中的支撑作用,利用校、企、政、所多方的“平台、项目、成果、经费”资源,建立“成果融入、条件支撑、项目支持、机制引导”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支撑模式。

矿物资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成效显著

(1)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

近年来,近60%毕业生深入基层、扎根一线,成为国防工业、核工业和地矿行业的技术和管理骨干,涌现出了“中核集团十大杰出青年”张青林、“中核集团青年科技创新菁英人才”陈梅芳、中国铀业“青年地矿英才”孙刚友等一大批行业精英。近年来,专业本科生获得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湖南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高等学校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实践作品大赛等学科竞赛奖励100余项,获得授权专利10余项。近35%的毕业生进入中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院校深造。

(2)专业办学支撑条件持续提升。

1)专业建设方面:矿物资源工程专业现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入选湖南省普通高校“十三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和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过工程教育认证。

2)师资队伍方面:矿物资源工程教学团队是湖南省普通高校优秀教学团队,是国防科技创新团队的骨干力量。近年来,新入选湖南省普通本科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上榜中央文明办“中国好人”、获得“湖南省教书育人楷模”“湖南省优秀共产党员”“湖南省五一劳动奖章”等称号多个,获得全国高校采矿工程专业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奖励7项,获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和企业委托科技攻关项目近100项。

3)课程建设方面:近年来,《铀矿床地下开采》《铀矿井通风》等2门课程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凿岩爆破工程》等3门课程获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还有各类校级课程11门,课程资源超星平台线上开放运行。

上一条:文医融汇、德术融通、跨科融合的临床技能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下一条:强基•赋能•铸魂—以课程改革为驱动的红色卓越核工程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关闭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    教育部教育质量评估中心    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    湖南省教育厅    南华大学    
版权所有:南华大学本科教育教学评建网    地址:南华大学红湘校区北校行政办公楼3楼    电话:0734-8281742    邮编:421001